小豬出任務

免費送你 Line 貼圖!
下載
匿名
2018-12-08 12:58
大學板

為什麼很多大學會被叫做學店?

我想學店這個名詞應該是90年代廣設大學制度後才慢慢開始有的概念,雖然很多人是學店學店這樣消遣一些自己(或社會大眾)看不起的學校,但仔細想想,學店的意思應該就是一種學生作為消費者,而學校為供給者,花錢買文憑的抵換關係,這句話應該是能最簡單描述學店此一概念的模式。 那麼這有什麼問題呢?事實上,為了爭奪教育資源的分配,各個學校推出優秀的師資、課程、設備等等吸引學生,這在民主國家是相當常見的現象,畢竟學校也是需要經營管理經費,而不提供優良的待遇也無法找來好的教授,如果學校的資源好,就能吸引好的學生,在社會的地位高,提供的文憑聲望更好,就會有更多學生被吸引;反之,經營不善的學校就被淘汰,我想無論在任何經濟學理論的範疇,這都是一個良好的機制。 然而為什麼我們用學店這個名詞會是負面的呢?這可能與我們對大學的期望有關,先不論大學到底應該專注於研究還是教學,至少對社會大眾來說,應該是教學這個面向較容易被關注,那學店一詞很可能就是因為社會上普遍認為,那些學校沒有教出大學畢業水準的學生,而只是文憑生產機器。 現在回到前段我所說的,其實生產文憑沒有什麼問題,重點是如果學校的文憑不佳,這所學校為什麼沒有被淘汰?在少子化的現在,許多學校的確招不到學生,但學生的素質理論上是平均分佈的,學科成績在後段的學生減少同時,前段學生應該也在下降,但我們很難聽到台清交有招不到學生的問題,當然少數科系或研究所還是有可能,不過同樣的事在所謂「學店」是很常見的。 重點應該不是學店這個制度有沒有問題,而是社會上對於大學文憑地位有沒有真正了解並給予相應的評價,現在多數人除了少數頂大,其他較不知名的私校或科大,對他們的專業程度沒什麼概念,有些學校的部分科系相對優秀,他們的文憑價值卻被概括在那個學校之下,被視為學店出產,反之少數不良科系,其文憑也能包覆在學校本身的名字下,尤其社會大眾普遍比較容易注意表現不佳的員工,並將其學歷放大到整個學校的水準盡皆如此。 其實國立名校的學生也常常自嘲自己唸的是學店,但付學費換文憑本身絕對不是問題,最重要的是社會大眾的對該文憑的評價是否正確,如果不能清楚了解其專業水準程度,在注重升學的臺灣制度下,真的很難讓部分不佳的「科系」被學校淘汰,教育市場充斥的永遠是名字好聽但水準低落的科系,然後再去不斷要求政府讓後段學店退場,那些學校或許有的少部分認真、專業的教學者則跟著陪葬。
693 人已讀/ 108 人喜歡/ 3 則回應
全部回文
匿名
1 樓
2
不ey 付錢就有ㄉ那種
2018-12-08 23:10
回覆
匿名
2 樓
0
就是賣文憑的
2018-12-10 09:32
回覆
匿名
3 樓
0
台灣制度問題
2019-01-09 01:03
回覆
我的回應...